“一艘航母的钱可买1238枚中国反舰弹!”美国军火业有救吗?
1月11日,美国众议员塞思·莫尔顿和吉姆·班克斯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要求美国政界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美国必须认识到,如果没有实现技术优势的新承诺,20世纪——美国世纪——的成功将不再有保证。……我们的主要对手是中国,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发技术……北京将部署越来越多的有能力的武器系统,这将在未来的冲突中对美军构成严重挑战。”
[塞思·莫尔顿和吉姆·班克斯]
这两名议员的身份都是共和党人,是众议院未来防务任务组的主持人。虽然民主党如今在国会两院都拿到了多数,会在涉及财经、民生、社会的很多领域与共和党大打出手,但在防务领域、特别是在对华大战略上,两党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坚决遏制打压。所以,两人提出要增强美国自身的军备研发效率和竞争力,符合美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两人抛出的这封公开信,对美国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也是准确的。信中说“我们再也负担不起同时投资于新技术和国会议员优先考虑的狭隘利益,因为后者有助于良好的新闻发布和竞选连任”。然而,公开信却不敢真正揭露深层次原因。美国军备研发效率低下,并不是因为朝堂之上的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是不同议员背后的利益集团都要从军备研制当中分肥,吃相之难看叫人不忍直视。
发生在波音公司身上的事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强按空军接收质量低劣的KC-46,到2020年继续下单购买身为三代机的F-15,波音公司强大的后援团可见一斑。意大利设计的“欧洲多任务护卫舰”在本国制造、出售给埃及只要5.5亿欧元一艘,折合6.7亿美元;被美国海军相中成为“星座”级之后在美国生产,单价居然上升到了8.5亿-9.5亿美元。各种零配件背后的黑幕更是数不胜数。美国洛马公司为了保证利润,一直在不停地从俄罗斯进口1000万美元一台的RD-180火箭发动机,作为宇宙神-5火箭的主发动机(每箭一台),大量发射军用卫星,火箭飞行一次的价格却超过3亿美元。
即使政商集团从美国的军费当中捞取大笔利益,真正流到研发一线的钱还是不少的。为什么装备研发还是步履维艰呢?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比较差,靠吸引优秀的外国移民来承担实业工作。冷战期间,美国依靠来自欧洲的优秀移民们,结合一部分优秀的本土人才,联合欧洲盟国,支撑起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冷战后,美国经济空心化、金融化的现象愈演愈烈,科学与工程行业的吸引力严重下降,本土学生很少愿意从事军工行业。此时的老欧洲也没有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工程人才可供美国收割了,特别是爱因斯坦、冯布劳恩这样的战略性领军人才,欧洲自己也没有产出了。苏联的解体,让一部分优秀的苏联/俄罗斯人才来到美国,从事各个领域的工程科学活动。大批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也加入了美国科研、制造业的队伍。但是这些人在政治上不受信任,很难进入高技术装备研发的核心领域。
缺乏优秀的人才,就没有创新的能力,只能越来越多地依赖其他国家提供的创新。这个问题在冷战时期就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三军之中,近期越来越严重了。在新一轮装备研发采购中,我们看到了源于德国的HK416步枪、源于西班牙的“阿斯科德”装甲车底盘、源于瑞典的“弓箭手”卡车炮、源于意大利的星座级护卫舰、源于瑞士的“斯特赖克”……与此同时,近20年来美军单独启动的自研大型武器装备项目几乎尽数失败,从陆军的“未来战斗系统”、空军的“转型通信体系”,到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巡洋舰和福特级航母……F-35可能是近20年来大型武器系统上唯一的亮点。
简单说,美国装备研制面临的是体制问题,是无解的。
[朱姆沃尔特级单价70亿美元,还没装上火炮]
如果仅仅和北约盟友或者俄罗斯相比,美国因为拥有总量优势,在多数装备研发领域还是保持着优势的。但中国军工的崛起让一切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因为中国的体制优势,不但技术突破快,而且装备价格比美国低得多。按照公开信里的说法,“数字1238,这是我们以一艘美国航空母舰的价格就能买到多少枚中国反航母导弹的最佳估计”。福特号航母的造价是140亿美元,这就是说,美国政客估算东风21D或者东风26之类的导弹,平均单价是1000万美元出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价钱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但即使用十分之一的数量、120发导弹攻击航母,福特号也肯定要被打成筛子了。
即使美国政客意识到了上述局面,还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体制问题只有在极为巨大的外力之下才能得到迅速解决。冷战时期,苏联确实认真准备和美国打一场核大战,有明确的进攻性部署,还实施了多次针对性的军事行动。这让美国上下都感受到了真实的压力。但中国无意和美国打仗,即使近年来美军反复挑衅,中方也保持着冷静和克制。即使美国政客不肯解读这种对和平的善意,也无法用“中国”话题,来逼着利益集团少捞一点。
[美国航母的制造是个无底洞]
既然推不动利益集团,就另起炉灶。这就是公开信的意图所在。NASA扶持马斯克,创造了一个高效率的企业,大幅度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和载人航天成本,让波音、洛马等老牌航宇公司面上无光。马斯克还推出了电动车,成为美国汽车行业的冉冉升起之星。这看起来是个成功的模式,也让年轻政客们看到了希望,把“公私合营”当成了救命稻草。
这里有个奇怪的问题,美国是一个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哪来的公有制企业?其实在美国的语境里,“公”意味着公开上市的企业,“私”表示尚未上市的企业。上市企业要面对更加严格的监管,不上市的企业就自由很多。归根到底,两名年轻议员还是想用放松监管的方式,来解决体制性的问题。那么,马斯克的模式能用在更大范围的国防工业上吗?要知道,和国防部相比,NASA是个清水衙门。美国的军费开支是NASA预算的35倍,资本大鳄和利益集团根本看不上NASA那点油水,这才给了马斯克趁虚而入的机会。而且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马斯克基本上是在吃NASA的“存量”技术,美国军备需要的却是大规模的“增量”。这是私营企业很难去突破的,公开信里特意提到了“基础科学往往是私营部门最擅长的创新。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GPS的发明,我们中很少有人每天不用它,它也影响了公司生产手机和汽车的方式”。然而GPS星座是哪里来的呢?是美国国防部坚持几十年不惜代价的投入和建设。如果“公私合营”管用,美国境内那不计其数的不上市公司早就把问题解决了,何须等到今时今日。
虽然两人开出来的药方完全不对,他们对美国的预后却还是挺清醒的,在公开信的末尾,两人说:“去年带来了几乎没有人能想象到的挑战。从我们所处的位置来看,2020年只是美国十年艰难挑战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