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俄罗斯军工综合企业俄罗斯技术公司宣布,中国向俄罗斯以20亿美元购买24架苏-35战斗机,其中还包括地面设备和备用发动机在内的零部件,合同将在三年内履行完毕。
2016年12月25日圣诞节,第一批4架交付非中国空军,第二批10架将于今年交付,第三批10架将于2018年年交付。不得不说这个速度来说还是算比较快的,尤其考虑到共青城飞机厂的产能,和对另一个亚洲大客户的速度,俄罗斯这个速度简直算得上有诚意。
但这次交易引发的褒贬也各自有声,本来这不算奇怪,众口难调,尤其这种很难弄清楚究竟谁吃亏谁占便宜的军火贸易,但就在这事的热度渐渐降低的时候,俄罗斯媒体居然又给火上浇油了一把。
苏-35原本是被看做是继苏-27/30以后中国空军新的主力战机,而外界普遍认为歼-20和歼-11并不能完全承担中国国土防空的重要任务,虽然国内媒体对国产战机充满了信心,但不管哪一方,都认为苏-35会增强中国空军实力,也将满足中国空军力量多元化和战机升级的需要。
据俄罗斯社交媒体网站披露,苏-35S战斗机在10月2日正式完成国家试验。这是属于第二阶段包括作战运用的国家级试验,实验内容包括在超机动状态下运用新型武器、新航电设备、新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效果,这个阶段完成意味着飞机的正式设计定型,而这之前飞机是处于边用边改的阶段。
不过这依然不是最终阶段,俄罗斯战斗机的最终阶段是“正式成军”,这“正式成军”并非单指“服役”,而是直包括战术运用等科目的最后阶段国家级验证完成后,飞机已经基本没有预期外的重大问题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的仪式,可以说这是一型装备正式成熟的标志。
可如今俄罗斯一句“设计定型”着实令人吃惊,难道说这是还没有完全定型武器?那也就是说中国引进的苏-35是半成品,这样的半成品到底能不能承担得起既定的重任?
可能最大的担忧就是这早期的苏-35会像早期的米格-29那样,早期米格-29不仅维护困难出勤率低,机载设备也落后不可靠,最要命的是航程非常短,即使定位为“前线战斗机”也过于“腿短”。以至于有猜测认为出售给中国的苏-35很可能只是加装了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27,只是为了满足我国对矢量推力发动机的需求。
实际上这就有些杞人忧天了,俄罗斯毕竟作为老牌航空大国还是有一些底子的,就算是在苏-27基础上升级的苏-35早期试验品,也不会有设计上的基础问题,依然是精锐装备虽然不太可能具备4代+的能力,但在未来空战中独树一帜还是不成问题的。
而且反过来想,既然已经通过了国家验证,那就证明交付给中国的苏-35也是一款性能优越的战斗机,而且这样的话,升级潜力会更大,苏-35在中国的手里成为更加优秀的武器也不是不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