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地方竟关押过美国和英国88位将军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共俘虏了盟军战俘约35万人,日军在日本本土和各占领地设立了数以百计的战俘营来关押这些战俘,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位于中国的奉天(今沈阳)战俘营,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撑他们继续进行侵略战争,时任日本内阁首相的东条英机指示:“我们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和技术来增加我国的生产,不让任何人力浪费,并努力使其有助于大东亚战争的实行。”
1942年11月11日,首批盟军战俘共1428人被送到奉天战俘营,这批战俘都具有军中技术背景,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制造机床,还有一些高级技术人才被派到工厂的设计室从事图纸绘制工作。虽然这些战俘的作用很大,但由于日军扭曲的战俘观,他们在此还是遭受到了极不人道的虐待,据幸存的美国老兵回忆,战俘营的日本看守要求他们起床、点名、吃饭的时间都是6点,这种毫无道理的时间表如不遵守,轻则被罚一顿饭,重则挨打甚至被关禁闭,一切全凭当值日军看守的个人心情而定。
奉天战俘营日本管理人员
可笑的是,奉天战俘营曾是日军向国际上大肆标榜的模范战俘营,经常有日本国内的媒体前去采访拍照,宣传战俘们的生活是如何地“安逸”。然而,战俘们的真实生活,却是伴随着劳役、饥饿、寒冷和疾病无休止的折磨,加上缺医少药和非人虐待,随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以美军战俘为例,他们在菲律宾战场被俘后,经历了残酷的“巴丹死亡行军”和艰难的“地狱之船”海上跋涉,身体状况已经极差。到达奉天后,很多人甚至还穿着衬衣或短袖,他们没办法熬过奉天寒冷的冬天,所以大部分人都死于肺炎和反复发作的疟疾。
被关在奉天战俘营的盟军士兵
除了关押了大批技术兵种以外,奉天战俘营还以关押了大量盟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被关在这里的盟军高级将领中,拥有准将以上军衔的共有88人,校级军官超过五百人,其中包括了美军温莱特中将、爱德华·金少将和摩尔少将,英国的帕西瓦尔中将、希斯中将,荷兰的普鲁顿中将、巴克中将、利斯少将, 以及印度红十字专员麦克雷(退役英军少将)、香港总督杨慕琦、马来联邦和英属海峡殖民地总督汤姆斯、英属北婆罗洲总督史密斯、荷属东印度总督斯塔夏麦尔、苏门答腊总督斯皮茨、英属海峡殖民地大法官麦克艾尔文和马来联邦大法官杜鲁蒂。
从1942年11月至1945年8月,在长达34个月的关押期间,日军在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的暴行从未间断过,盟军战俘死亡率是欧洲战场上德国战俘营的13.3倍,长期以来的虐待和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如此高的死亡率,可以说奉天战俘营是个不折不扣的“死亡战俘营”。
日本投降后,英美战俘离开战俘营
近些年来,奉天战俘营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者称之为东方的"奥斯维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奉天战俘营不仅见证了人道主义原则受到肆意践踏和人性惨遭蹂躏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它承载着盟军战俘的特殊记忆以及他们与老沈阳人的生死友情。这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也从特殊视角见证了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