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美国摄影师哈里森·福尔曼(1904年-1978年)长期在中国拍摄照片,向世界报道中国的抗战和战时百姓生活。本文选取了他1941年-1942年某个时间拍摄的一组重庆集体婚礼(当时叫“集团婚礼”)的现场老照片。
集体婚礼上的漂亮新娘。
1930年代,在新生活运动的影响之下,各地政府逐渐兴起举办集体婚礼的风气,并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由官方定期举办,简朴而不失隆重。举办集体婚礼的目的是移风易俗,倡导简约。
集体婚礼上夫妻对拜。
为了消除婚礼的奢侈浪费之风,抗战期间集体婚礼在重庆得到了普及。集体婚礼所需要的花费非常低廉,即使是最穷的职员,也能负担得起。
新人向主持人鞠躬。
从1939年开始,重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开始组织集体婚礼。当年2月19日,抗战时期重庆的第一届集体婚礼在市商会大礼堂举行。
集体婚礼上的情景。
集体婚礼现场悬挂着大红双喜字以及孙中山的肖像,几案上摆着大红蜡烛,张灯结彩,热闹简朴而不失庄重,表达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主持人向新郎新娘颁发结婚证书。
集体婚礼一般由官方举办,为新郎新娘提供统一的礼服、鲜花、集体照等;一位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通常是市长)担任主持人,每一对新人依次来到他面前,他为他们颁发结婚证书并送上祝福。
新郎穿黑色中山装,新娘穿方格旗袍。而在1930年代的集体婚礼中,新郎还穿长袍马褂、戴礼帽呢,新娘则是身穿旗袍、头披白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
新人走下主席台。
重庆按照战时的现实条件举行婚礼,废除那些礼节繁复、花费很大的传统婚礼习俗。旧的婚礼习俗常常使父母和年轻夫妇承担债务,需要多年才能还清。
集体婚礼的围观者甚众。
抗战期间,位于大后方的重庆并不安宁,随时可能遭受日本军机的轰炸,极大威胁了市民的生活。另一方面,重庆物资匮乏,广大市民生活拮据。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婚礼所体现出来的简约精神受到广泛欢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