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将会把大部分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交给中国公司,并用未来的石油收入来偿付”,美国彭博社7月9日引述乌干达总理办公室发言人的话这样称。7月3日起,乌干达政府总理姆巴巴齐对中国进行了约一周的访问,他在结束访华时称,中国公司将承担乌国家“所有基础设施项目的合同”。《乌干达观察家报》9日发文称,中国“毫无疑问将成为乌干达的新老大”,“中国将成为乌干达最大的外来投资国”。
乌干达石油开采
彭博社报道称,中国与乌干达的合作模式与西方公司要求先拿到预付款再建设的方式不同。乌干达总理办公室发言人卡桑加说,中国的“一揽子贷款方案”允许先投资后付款,可以通过现金,也可以通过其他偿付方式。乌干达总理姆巴巴齐8日表示:“由于缺少资金,我国政府将重点发展少数优先项目,中国将为其中一些提供资金。中国公司将承担所有基础设施项目的合同。”
据报道,乌干达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06年发现原油后,乌干达迎来石油繁荣。英法中三国石油公司正在合作开发预计储量为35亿桶原油的乌干达油田。明年可能小规模出产,用于乌干达国内消费,并在2017年大量出产。目前,乌干达政府正在寻求外界投资,改善发电、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以推进经济增长,实现最早2016年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目标。
“了解中国——乌干达的新老大”,《乌干达观察家报》9日以此为题发文称,在过去三周内,中国获得乌干达多个经济项目、并为乌提供贷款援助的新闻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乌干达陷入中国魔咒是有原因的,乌此前寻求支持的欧洲依然经历债务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低迷。在2010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乌干达执政党花费大量资金来保住自己的执政地位,使得乌干达面临缺乏资金的窘境。”文章称,乌干达应该欢迎中国的投资,针对中国的批评声音中有一大部分都是不公正的。“没有其他任何国家像中国这样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和兴趣向乌干达投资数百万美元。”不过,中国投资的一些项目对乌干达而言至关重要。如果中国感到权益受到侵害或者面临经济困境并决定撤回投资,乌干达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我们需要确认中国按照规则行事。”
俄罗斯惊呼中国在石油争夺战再传捷报,欧美急了
中国在非洲资源争夺战中再传捷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在安哥拉的合资企业——中安石油公司与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签署协议,收购马拉松石油公司所持安哥拉31区块10%的油气勘探开发权益,收购价格15。2亿美元。
中国石油企业正继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此次收购之后中安石油公司在安哥拉31区块的总权益将达15%,因为2011年中安石油公司已经收购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所持安哥拉31区块5%的权益项目。
新权益的收购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安哥拉石油的进口。而这意味着,安哥拉石油争夺战中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与中国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自2010年起安哥拉40%原油出口中国,而出口美国的只有37%。安哥拉原油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4%。中国失去对利比亚油田的控制后,安哥拉石油在保证中国能源供应方面的作用凸现。中国因南北苏丹紧张的政治关系失去苏丹石油,由于欧盟对德黑兰的制裁,中国又被迫取消对伊朗石油的进口。
许多专家认为,这些问题都直接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密切相关。在卡扎菲倒台后美国石油公司扩大了自己在利比亚的存在。而在大部分油田被中国控制的南苏丹,美国部署有自己的非洲中央军事指挥部。俄罗斯国家能源研究所所长谢尔盖·普拉沃苏多夫认为,非洲资源争夺战将会越来越残酷。
他说:“中国计划在非洲购买能源资产。但是这里需要弄清一直控制非洲资源的美欧的行动路线。很可能他们企图挑起当地人对中国人的不满情绪,就像现在越来越常发生的那样。‘阿拉伯之春’后非洲恐怖活动加强,包括劫持人质、袭击油气田等。为了让非洲燃烧起来,美欧会大力支持这些恐怖组织,让中国对这块大陆的投资前景变得日趋暗淡。道理很简单:美国人害怕中国影响力的加强,竭力给其制造大量麻烦。”
非洲资源争夺战中有中国和美国两种方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份访问南非、坦桑尼亚和刚果(布)时强调了中国对非政策的一贯性,这就是经济和文化战略。同时通过投资与合作确保对资源的开发。还要通过投资在当地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生活水平、建设学校、医院和道路来赢得那里百姓的欢迎。
6月26日启程将对非洲进行为期一周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会对中国作出何种回答?他也将访问南非和坦桑尼亚,还有塞内加尔。今天美国正在非洲竭力制造一种“可操纵的混乱”,组织民主政变,之后再把以前的投资者赶走。而新的亲美政权将撕毁先前签署的协议,签署有利于美国及其盟友的新协议。
然而,美国人还应回答一个问题:值得挑逗这条没在笼子里的龙吗?而且美国人已经无法建造所需大小的笼子。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售安哥拉大额石油资产就可证明这一点。
美国军队打败萨达姆:但中国赢了整个伊拉克石油
美国《纽约时报》昨天报道称,自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来,伊拉克已经成为世界产油大国之一,而中国现在是其最大的客户。
中国的购买量已经几乎占了伊拉克石油产量的一半,将近每天150万桶,而且中国正在谋取更大的份额,投标竞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在伊拉克最大油田拥有的股份。
“中国人是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石油产业繁荣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华盛顿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中东问题专家丹尼丝·纳塔利(Denise Natali)说,“他们需要能源,而且他们想要进入这个市场。”
图为伊拉克最大的油田鲁迈拉油田。2009年,中石油与BP联合收购了鲁迈拉油田。
在被入侵前,伊拉克的石油产业发展低迷,国际社会对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政府施加制裁,使其石油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世界市场,因此萨达姆政权的颠覆一直伴随着这样的承诺——带来重新获取伊拉克巨大石油储量的机会。中国的国有企业抓住了机遇,它们每年向伊拉克投资逾20亿美元(约合122。7亿元人民币),输送数百名工人,同样重要的是,它们愿意遵守新伊拉克政府的规定,愿意为了赢得合同,接受较低的利润。
“我们输了,”布什(Bush)政府时期负责伊拉克石油政策的前国防部(Defense Department)官员迈克尔·马科夫斯基(Michael Makovsky)说,“中国人与伊拉克战争无关,但从经济角度来看,他们却从那场战争中获益,我们的第五舰队和空军帮助确保了他们的供应。”
中国在该地区的介入程度体现在大大小小的细节上。
中国近期在靠近伊朗边境的沙漠中建造了自己的机场,以便将工人运送到伊拉克南部的油田,他们还计划很快开设从北京、上海到巴格达的直航航班。在港口城市巴士拉的高级酒店里,让当地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高管不但可以说阿拉伯语,而且可以说带伊拉克口音的阿拉伯语。
显然,中国人不会去做的事就是抱怨。与埃克森美孚等西方石油巨头不同,中国企业欣然接受伊拉克石油合同的苛刻条款,这些合同把它们的利润压到了最低限度。中国更感兴趣的是获得能源,推动它的经济增长,而不是让它的巨型石油企业赚钱。
中国企业不必对股东负责,支付股息,甚至不必赢利。它们是中国推行外交政策——确保能源供应,为日益富裕、迫切需要能源的人口提供能源——的工具。“我们与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伊拉克石油部(Iraqi Oil Ministry)负责处理与外国公司合同的官员阿卜杜勒·迈赫迪·阿勒-梅迪(Abdul Mahdi al-Meedi)说,“他们非常合作。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企业都是国企,而埃克森、BP或者壳牌却不是。”
一些石油公司与伊拉克半自治的库尔德地区进行单独交易,令伊拉克与这些公司的分歧日益加大,中国趁这个机会大展身手,扩展自己的角色。库尔德人提供的条款比中央政府的条款更慷慨,但伊拉克和美国认为此类交易为非法交易。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在竞标购买高产的西古尔奈1号油田。若竞购成功,中国将占有伊拉克近三分之一的石油储量。
去年晚些时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竞标购买高产的西古尔奈1号油田(West Qurna I)60%的股份,考虑到在库尔德斯坦的石油利益,埃克森美孚可能会被迫放弃这部分股权。然而,埃克森美孚到目前为止抵住了出售股份的压力,中石油在今年3月份表示,该公司愿意与埃克森美孚合作开发这个油田。
美国的能源专家表示,如果美国入侵及占领伊拉克的举措最终使中国受益,这个未曾预料到的转折也不见得一定对美国不利。西方国家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曾导致石油价格飙升,而伊拉克石油产量的不断增加使世界经济免受这种影响,其中产出的相当一部分石油是由中国工人泵取的。在过去四年的时间里,美国本土新页岩田产量的增加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因此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对于美国来说,获得伊拉克油田的开发权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同时,在伊拉克面临日益激烈的宗派斗争之时,中国在当地的利益还可以帮它维持稳定。
“我们的利益在于能够生产石油,而且伊拉克能够赚钱,这是一个很正面的因素,”曾在奥巴马第一任期任职的国务院前国际能源事务特使戴维·戈尔德温(David Goldwyn)说,“从地缘政治上来说,中国和伊拉克由此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虽然中国这样做并非出于政治目的。现在他们在那里了,维系当前政府的统治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个政府为他们的投资提供了便利。”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中国对几个国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伊拉克就是其中之一。最近,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且随着消耗量不断增加,中国在世界各地的油田和气田进行了大量投资。据美国能源部(States Energy Department)统计,2011年的投资总价值为120亿美元。虽然近年来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减少了,但中国超过一半的石油都进口自中东地区。“这很简单,”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中国能源政策方面的专家涂建军说,“中国需要更多能源,需要让能源多元化。”
伊拉克政府需要这些投资,而且石油仍然是伊拉克政治与经济前景的核心。伊拉克目前是继沙特阿拉伯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位居第二的石油生产国,其军费和社会项目的支出都依赖于石油收入。伊拉克估计其油田、管道和提炼厂每年需要300亿美元的投资,才能达到可以让它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世界领先的能源大国的生产目标。
投资带来的收益可能有助于缓和库尔德人、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紧张气氛,也可能会随着各团体相互争夺利益而加剧这种紧张。
2009年,中国武警在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开工典礼上警戒
然而,要得到这种必要的投资,就必须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服务合约,因为伊拉克的那些民族主义色彩的吝啬条款,或者令员工置身险境的动荡局势,对这些石油公司来说可不是什么开心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等一些企业都已经离开或是缩减了业务量。
但是,经常充当英国石油公司BP和土耳其石油公司(Turkish Petroleum)等欧洲公司合作伙伴的中国公司填补了这些空缺。而且他们乐于只关注石油而不干涉其他当地事务。“中国人非常简单,”伊拉克石油部的一名官员说。他因为没有得到接受媒体采访的许可而要求匿名。“他们很实际。他们与政治或宗教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工作、吃饭和睡觉。”
国际能源专家说,中国与在伊拉克运营的西方石油公司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他们指出,与很多西方石油公司不同,中国公司愿意接受每桶石油费用非常低的服务合约,而且也不需要对方对他们获得未来储量的权利作出承诺。而私营石油公司则要在账本上罗列出石油储量,以满足投资者对企业增长的要求,而中国公司则不需要考虑股东的要求。
中国的公司和工人因为专业技能而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只要他们不是在深水油田等复杂油田作业就好。“他们提供了大量资金,而且愿意快速行动,还很愿意冒险,”阿联酋的独立油气公司、在伊拉克拥有大量业务的天然气生产商新月石油公司(Crescent Petroleum)的总裁巴兹尔·贾法尔(Badhr Jafar)说。他说,中国公司对伊拉克扩大石油生产的努力至关重要。他还说,“他们不用顾忌那么多条条框框,能让人直接挽起袖子开始工作。”
大爆惊人猛料!中国竟然是伊拉克石油最大受益者
今天是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充满争议、迷失的十年。十年前,这场战争被称为布什政府争夺石油的战争。十年后,民选政府下的伊拉克实现了近9%的年度经济增长,以及超过战前的石油出口。伊拉克前驻联合国代表伊斯特拉巴迪认为,伊拉克丰富的油气资源会让所有大型石油公司获利丰厚。但另一方面,伊拉克民众却并未从石油经济中受惠,他们依然被高失业率折磨着,宗派政治引发的报复与暴力使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安。究竟这场战争让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流向了何方?而石油繁荣下的伊拉克民众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2009年7月17日,巴士拉,伊拉克石油工人正在炼油厂工作。
伊拉克石油产业的繁荣,受益的是整个石油市场。再加上,发达国家现在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国际油价市场的价格稳定并趋于下降趋势。 ——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顾问杨富强
在动荡的全球石油市场中,伊拉克有成为下一个规则改变者的潜力。 ——国际能源总署(IEA)执行董事范德胡芬
未来石油规则改变者
每周,六七艘大型油轮组成的舰队都要开进祖拜尔港,这个伊拉克南部的主要港口,瞬间就活了起来。工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连接起油管,成千上万吨的原油,源源不断地流动着,从伊拉克,流向世界。
自从去年12月以来,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已经上升到每天340万桶,创造了自从1979年以来的最高产量纪录。
“在动荡的全球石油市场中,伊拉克有成为下一个规则改变者的潜力。”国际能源总署(IEA)执行董事玛利亚·范德胡芬说。如今,伊拉克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而据国际能源总署的预测,再过20年,伊拉克将成为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输出国。
几十年以来,国际制裁与冲突拖累了伊拉克石油业发展,但近几年来,伊拉克政府已经和包括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中石油、壳牌在内的多家跨国石油企业签订合同,石油业逐步恢复繁荣。
更加令国际市场看好的还有伊拉克丰富的石油储量。最新勘探数据表明,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已经超过了1400亿桶。这些石油被称为“廉价石油”,廉价不是因为它价格便宜,而是因为开采成本极低,只要采用相对低廉的开采技术就可得到这些石油。
2011年1月4日,巴格达,流离失所的贫穷伊拉克人。
石油市场危险且诱惑
伊拉克政府极为重视石油的投入,石油部部长鲁艾比本月15日透露,未来5年将投入1730亿美元用于石油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再生产,希望5年内石油收入达到6000亿美元,石油产量达到900万桶/日。如果能实现,伊拉克在中东石油格局乃至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成为真正的石油大国。
对于伊拉克政府的计划,国际能源总署认为,这是改变伊拉克未来命运的良机。
伊拉克石油大幅增产主要因为伊拉克放开了国内石油市场,允许国际石油公司进行投资开采,而这在许多周边国家是不允许的。
对于国外石油公司而言,进入伊拉克市场,危险与诱惑并存。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与中央政府一直存在着石油开采的争议。库尔德与国外石油公司签订的开采协议,面临着不被巴格达承认的危险。此外,伊拉克国内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也增加了石油开采的安全成本。
而伊拉克石油低廉的生产成本却令诸多大公司欲罢不能。伊拉克石油的生产成本比俄罗斯低11倍,比加拿大低13倍。所以,当2009年,伊拉克政府就8个油气田的开发向国际石油企业公开招标时,参与竞标的公司多达几十个。
国际原油获利最大
如果问庞大的伊拉克石油市场,谁是最大受益者?国际能源总署的答案是,中国。2009年10月,中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联合拿下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据国际能源总署预测,2020年前,80%伊拉克石油将流向亚洲。
但中国真的是最大的受益国吗?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顾问杨富强的回答是否定的。
杨富强对新京报记者指出,伊拉克石油产业的繁荣,受益的是整个石油市场。再加上,发达国家现在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国际油价市场的价格稳定并趋于下降趋势。
他强调,中国在伊拉克只有开采石油的权益,而不是将伊拉克的石油直接拉到中国来,伊拉克的石油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中国从国际市场的其他地方购买石油,而不是从伊拉克进口石油。
“如果说获益的话,现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获益很多,他们对石油依赖性较大。”杨富强说,不过伊拉克局势稳定,石油供应充分,对整个石油市场都是有益处的。
杨富强认为,欧美公司在伊拉克的谨慎表现,既不排除有价格的因素在里面,也是出于对伊拉克社会安全问题的担忧。
同时,中国企业在伊拉克的石油收益并非如外界猜测。研究中国能源的加拿大艾伯塔大学教授姜闻然曾说,中国开发油田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中方经理和工程师的薪资水平也低于西方企业。
2003年3月21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身后的油田冒出黑烟。
石油繁荣民众贫穷
国际能源总署首席经济学家法蒂·比罗尔预测,20年内伊拉克就将成为能源大国,GDP将增至沙特今天的水平。但难题在于,石油增产能否转化成伊拉克民众的福利?
尽管伊拉克石油产量年年创新高,但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未得到相同程度的改善。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数据显示,伊拉克年轻人失业率高达30%,23%伊拉克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曾经很糟糕,而现在,则是更加糟糕。”34岁的巴格达市民奥马尔·卡伊斯说。
这并非是卡伊斯一个人的抱怨,目前只有26%的伊拉克家庭可以使用公共排污设备,近1/5人口,每天只有2小时的水供应时间,1/3人口根本享受不到供水服务。
“伊拉克石油报告”网站创始人本·兰多将此归因于伊拉克石油体制。伊拉克没有国家石油公司,由石油部负责油田开发事宜。政治家考虑的不是如何使石油业发展得更好,而是如何保持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李国富则认为,安全和稳定问题是影响民众从石油收益中获益的重要因素。
李国富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由于伊拉克社会并不稳定,因此,现在伊拉克从石油市场的获益,并不能充分转化成社会财富,所以现在的伊拉克民众很难从石油收益中立刻获得利益。石油增产能否成为改变伊拉克未来命运的良机,也许我们需要另外的十年才能得到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