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成功进行第10次试射,弹头精确命中靶标,这一试验结果正式标志中国拥有完整的核威慑力量,而且洲际弹道导弹在世界范围也很少见到试射这么多次。
要说东风-41,还得从东风-5说起。1980年,中国第一次试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4000公里,弹头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但这只是单弹头版,如果使用多弹头,导弹更重阻力更大,射程会缩减两三千公里,堪堪把美国本土囊括在内,当然不够用,于是优化多弹头版东风-5变成了当务之急。
东风-5定型后,由于经费紧张,改进型多弹头一直拖拖拉拉,在多名将军和专家的数次提议后,国家终于把东风-5B上马,这就是我们在阅兵是见到的“大脑袋”东风-5B,也终于使中国拥有了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随之而来的问题又是如何保证这个大家伙的生存能力,由于尺总长达到32.6米,运输时要动用多辆拖车,到达目的地后再临时组装,组装过程又要多日,加注燃料也要临时进行,这样就只能部署到发射井,根本没有机动性,而且燃料加注一小时内必须发射,否则高腐蚀性的燃料会把燃料箱烧穿。总体而言,这种导弹个头大、无机动,准备时间太长,生存率很低。
东风-5的生存力和反应能力都太差,中国的导弹设计师有推出替代型号,这就是东风-41,简而言之就是固体发动机版东风-5,射程基本不变,亦可携带10枚弹头,看起来很不错,但因为难度太大,而且经费紧张,这个过程耗时将近40年。
为尽量简化过程,中国设计师在这中间又设计了两个过渡型号,这就是单弹头的东风-31和多弹头的东风-31AG。其中东风-31AG实现野外无依托随机发射,只要接到命令就能停车发射导弹,这也是托了“北斗”系统的福;而东风-31只能在基地附近预设的一些发射点实施发射作业,这些点都经过高精度方向测定,也经过加固,撑得住几十吨的重量。
但即使有了这两型过渡型号的铺垫,东风-41依然试射了足足10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法国的潜射弹道导弹M51,这种难度更大的潜射导弹也只经过4次试射就定型,为何难度居中的东风-41要试射这么多次?
简单来说,法国的技术先进,零部件质量也过硬,先期试验和计算也更优异,所以试射4次就通过了,算是法国人的自信。中国人更愿意稳妥行事,将目标分阶段逐级实现,在技术和经验都不足的时候,这是一种最靠谱的办法,东风-41从近到远,从单弹头到多弹头,从设定到智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从东风-41看得出来,在条件和环境允许的前提下,中国人做事还是愿意一步一步踏实来,尽量少走弯路,一次性把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