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张召忠将军不小心说错几个字竟泄露北京重大计划

2021-03-02 21:38作者:

   国防大学的张召忠教授,意外地说出4小时就能打垮日本自卫队。初听是痴人说梦的傻话,细琢磨这话大有来头。为啥不是5小时或是3三小时。看来这位教授一定研究过,不经意间说漏了。

   4小时是什么概念,美国从听到红警,到国会讨论通过,再到传达命令,至少需要4小时。换言之,美军还没接到命令,中日战争就已经结束。

   从战略上讲,中方会有限范围打击日本,而不会考虑毁灭、占领、甚至世界大战。打掉日本自卫队的空军、海军、及其重武器,就要及时收手。这算有理,有力,有节。

   毕竟把日本打得半个世纪抬不起头,真正获利的是欧美。中国的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与欧美还不具备竞争的优势。日本丢掉的大蛋糕,只能被发达国家所瓜分。白送给北约,算资敌。

张召忠教授

   中国等待的将是欧美的封锁制裁,最少也是哄抬物价。

   因此,战略上只能教训日本,而绝不可以让日本伤筋动骨。至少现在不可以。

中国的空军实力不容小觑

   战术上讲,中国有压倒性的优势。似乎有人怀疑中国海军空军是否有优势,甚至有人会怀疑能否获胜。这要先从武器装备上看。

   中国有北斗导航系统;日本使用美国的GPS导航系统。

   中国有能力让日本的导航系统失灵,即使干扰一颗卫星,精确打击能力就大打折扣。反导系统本就不堪一击,不能精确打击只能是聋子的耳朵,当摆设。

  中日两国实力相差无几,若开战胜负的意义不大,因为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 中日两国基本上不会发生战争。

   但是,事务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外的事件总是经常发生。

   由于中日双方在钓鱼岛已经形成了军事 对峙,擦枪走火的可能性 就会很大。虽然两国的高层都在极力克制以避免擦枪走火,但前线的军人可是很难控制住情绪。

民间再激愤军人也要控制情绪

   日本的右倾思维严重升级,右翼分子活动很猖狂,保不准在钓鱼岛海空对峙的日本军人中有强硬的右翼分子,忍不住会打响第一枪,透露出 杀气,宛如吕布在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响了第一枪,中国怎么办。克制忍耐吗?似乎不大可能,那就意味着吃亏,同时也输了气势。接下来的对峙就很难占上风。因此,目前中国军方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特别是要做好闪击日本的准备。

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日本之所以敢与中国强硬对抗,并非出于其实力的因素,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美国人在背后支持,日本人有些有恃无恐。

   虽然美国不大想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但由于有美日安保条约存在,这决定了一旦中日开战,美国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一定会介入。但美国人介入的时机和程度就值得考虑。

   中日发生擦枪走火之后,如果中国军方表现得犹豫不决或者是小打小闹,美国军队肯定会第一时间出面制止,那叫拉偏架,只要美国军队一出动,中国方面就不好再动手打击日本了。

  因为,这样一来就可能直接面对美军了。

   而如果中国在第一时间就对日本发起强有力的打击,不给美国接偏架的机会,美国同样会出于不想战争扩大化的原因也出面制止,这样中国就等于打了白打。

解放军可施行闪击战

   日本虽然军事实力不弱,但是日本的远程打击能力却明显的弱于中国,在第一时间内中国对日本发动闪击战,日本只有防御的份。

   日本的强项是防御,所以如果中日开战后处于纠缠不清的状态,那么日本的防御能力会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对中国来说也不利。

   日本的防御能力很强,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早期预警指挥系统,在美国还没有做出介入战争决定之前,中国对日本展开中远程闪击战,日本的防御能力就很难发挥出来,这可以增强中国的打击效果。

   中国二炮是闪击日本本土的最佳利器,这样可以避免海空军出动可能带来的损失。而日本要打击中国本土只能是出动战机军舰,而如果日本出动海空力量打击中国本土,中国就可以发挥本土防御的优势重创日军,这样就足以避免吃大亏。

速战速决吃亏的是日本人

   总之,如果中国选择保持克制就另当别论,而如果中国不再忍让日本,就必须做好闪击日本的准备。只要日本敢制造军事磨擦,就第一时间的利用二炮对日本进行闪击。

   必须给日本以快、狠、准的军事打击。美国不想与中国直接开战,就一定会压制日本,这样中国即使是不能重创日本,至少不会吃亏,在气势上才能压住日本。

   当前,奥巴马公开称钓鱼岛用美日安保条约,日本举国右倾,中日关系日渐恶化,中日之战看似不可避免。我相信,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认为,下一场中日之战应是百年复仇之战,毫无疑问,中国的决心是获胜,底线是无限的。也请日本人相信,只要是战争,只要为打赢,中国会用一切手段,一切都有可能。

   一旦中日开战:这十国将誓死保护中国

   在很多人眼里崛起的中国正日益成为西方人的梦魇。西方对中国这种模式大多持质疑态度,感到惴惴不安。攻击“中国模式”的一个主要内容来自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抨击。

   对中国政府来说,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扞卫中国的核心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保证现行政治制度的稳定和推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一些西方人看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似乎缺少道义,缺少对普世价值的推进。Joshua E. Keating的文章就是这种观点的一个折射。

   兼听则明。我们可以不同意西方人对“中国模式”几乎是失去理性的指责,但是知己知彼才能让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第一个受保护的国家:巴基斯坦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实际军事盟友,发端于英帝国主义炮制的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后,印度便开始对巴国实施蚕食侵吞行动,结果互为仇敌。

   自第二次印巴战争始,中国与巴国的关系由亲密的邻家感情升华成铁杆兄弟。

   巴国需要中国的护卫,而中国也需要巴国的战略配合!

   两国风雨同舟,历经各种考验。从中国援巴抗印到巴在国际舞台为中国正义发声,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连美国—以色列组合亦叹为观止!

   中国不遗余力地强化对巴铁的军事援助力度,更令巴的夙敌印度郁郁寡欢,据说,巴基斯坦现在有六成的的军事力量都压在了中国的身上。

巴基斯坦境内的中巴友好宣传条幅

   于是,美国媒体惊叹:“不管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否真得要放弃在克什米尔的主权营造和平氛围,但是只要印度还存在一天,巴基斯坦就永远永远都离不开中国的保护!”

   80年代中国开始走单边亲美政策,而对巴国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从以往十分亲密无间,到了略有瑕疵。但是巴国还是坚持自己的方针策略。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巴国感到十分紧张,毕竟苏联红军不可一世,因此巴国与中国关系更加紧密。而美国此时正欲借助中国来遏制前苏联。巴国果断建立了一条通往阿富汗抵抗军的道路,美国出钱、中国提供武器、巴国负责运输到抵抗者手里,最终导致了前苏联鲸吞阿富汗计划彻底破产。

   80-90年代前期,美国更换了首脑,开始采用软手段对华进行内部分化,最终导致了“北京之春”,而美国随后在联合国大会公开提出要求全世界制裁中国。

   此时是巴国抉择的分水岭。依据退役的中央情报局官员偌塔利回忆说:美国曾经以援助大批过剩军事物资,部分新型战斗机,以及不少于每年500万美元的援助,要求巴国离开中国主动站立到“民主与自由”一边。

   巴国当时没有给予直接回答,而美国则以默许形式开始对巴国出售F16战斗机计划。当联大决定对华实施制裁性投票之际,巴国突然站起来(虽然弱小但是依旧铿锵)高声回答:“我们坚决反对制裁中国,这是毫无理由的干涉国家主权”,这就是联大制裁中国问题议案的第一张反对票。结果巴国迎来了美国风暴般的军事、经济、外交制裁。

   不久后巴国军事政变军go-vern-ment上台。虽然改变了很多,但是唯独一样东西巴国军go-vern-ment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加强,那就是对华关系走向。在这里我顺便提起远在北美的中国朋友古巴,他也是投了反对票的,随后又倡导召开全世界不结盟运动48国大会,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通过了一个反对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议案。

   第二个受护卫的国家:朝鲜

   朝鲜现在90%以上外援来自中国。就像此前一个刚刚叛逃到韩国的朝鲜原高级官员所说的那样,“如果中国停止或切断了对朝鲜的援助和保护,朝鲜的金家王朝就会立刻垮台。”

   尽管中朝自1950年已构筑成军事同盟,但是到后来两国因为前苏联的缘故争争吵吵,可是1991年前苏联瓦解后朝鲜仍要靠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双层保护。

   看一看东北亚地图就知道,美韩日虎视眈眈,中朝又唇齿相依,何况自古以来,中国对朝鲜就有了血缘政治关系。因此,中国除了对朝实施庇佑,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中朝关系

   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1949年10月6日,中朝两国建交。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从内战中还没恢复的遍地破烂的中国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以牺牲20多万人、伤残30多万人、错过统一台湾的最好时机、使得印度共和国侵占了西藏山南地区而没有精力处理。

   中国人民以未能迅速恢复内战创伤的巨大代价,与朝鲜军民并肩浴血奋战,与美韩联军作战,最终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议。1961年7月11日,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中朝友好互助条约》核心内容:

   缔约双方将继续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安全而尽一切努力。

   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

   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缔约双方均不缔结反对缔约双方的任何同盟,并且不参加反对缔约双方的任何集团和任何行动或措施。

   缔约双方将继续对两国共同利益有关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

   缔约双方将继续本着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友好合作的精神,在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继续巩固和发展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合作。

   第三个受援助的国家:缅甸

   现在缅甸的军事力量基本上都是中国在支持的。缅甸的先进武器,几乎都来自中国,而且,现在缅甸八成的经济也是由中国支撑起来。

2003年中美出现波折,起因是由于美国准备军事颠覆中国支持的缅甸军政府。

   在中国政府的外交声援和军事部署下,美国在研判国际大格局下采取了战略退却。

   如今,缅甸政府成了西方国家的“香饽饽”,日本和美国都在拉拢它。

   去年缅甸把其首都往北迁了200公里,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中国更多和更多坚固的军事保护,以至于有印度媒体称,“缅甸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印度洋的卫星国了!”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50年6月8日两国建交。

   50年代,两国总理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0年10月,两国政府签定了中缅边界条约,率先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缅甸联邦手中收回1913年被英国侵占的片马地区以及1941年割让给英属缅甸的班洪,班老等领土,放弃了对江心坡和南坎的领土宣称。

资料图:缅甸装备的中国制强-5攻击机。

   中缅领导人一直保持互访传统,周总理曾9次访缅,吴奈温12次访华。

   中缅友谊被称颂为“胞波”(兄弟)情谊。2004年7月,钦纽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006年3月,梭温总理访问中国。

   2010年6月,温家宝总理对缅甸进行正式访问。2010年9月,丹瑞大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11年5月,吴登盛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9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缅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截至2012年9月,中国是缅甸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缅双边贸易额达65亿美元,中国对缅投资达202.6亿美元

   1971年11月19日,缅贸易部长貌伦率政府代表团访华,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白相国与貌伦分别代表政府签署新的中缅贸易协定,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云南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尝试在缅甸北部地区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工作,帮助当地烟农逐渐摆脱对罂粟种植的依赖,取得了明显效果。

   1998年,中国时任国务委员罗干在出席第52届联合国大会禁毒特别会议时,郑重向世界宣布将替代发展作为中国开展禁毒国际合作的三大主张之一。

   2001年和2006年,中缅两国政府分别签署了包含替代发展合作内容的《加强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禁止非法贩运和滥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合作协议》。

   2007年,双方签署了《中缅替代种植的行动方案》。

   第四个受中国保护的国家:柬埔寨

   中柬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历史上的古中国已经对柬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力。

   自1958年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与西哈努克国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

   中国不断帮助柬方成功解决国内政治纷争,还支持柬方抗击越南等国家入侵行动。

   两国之间不存在任何历史遗留问题,现在柬埔寨的经济和军事方面有五成以上来自中国的援助。

   中方并宣布免除柬所有到期债务,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中柬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

   1958年7月19日两国正式建交。长期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与西哈努克国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4月,西哈努克亲王在万隆亚非会议上与周恩来总理结识。50至60年代,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等曾多次率团访柬。西哈努克亲王曾6次访华。

   70至80年代西哈努克亲王两次在华长期逗留,领导柬埔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斗争,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

资料图:中国援助柬埔寨的军用车辆

   90年代以来,中柬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前国家领导人先后访柬。西哈莫尼国王、西哈努克太皇、参议院主席谢辛、国会前任主席拉纳烈、政府首相洪森等分别访华。

   两国在经贸、军事、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友好合作不断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合作。

   2000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柬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双方签署了《中柬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柬之间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国传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2年11月,朱镕基总理访柬,两国领导人同意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两国重点合作领域,中方并宣布免除柬所有到期债务。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柬。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是中柬建交50周年和“中柬友好年”。

   2009年10月西哈努克太皇出席中国建国60周年国庆招待会和天安门观礼活动。同月,洪森首相来华出席中国西部博览会,温家宝总理会见。1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柬埔寨。

   2010年3月,回良玉副总理访问柬埔寨。5月,洪森首相出席上海世博开幕式,胡锦涛主席会见。

   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柬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较快,合作领域不断拓宽。1996年,两国签订了贸易、促进和投资保护协定,并于2000年成立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 2005年双边贸易额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我出口5.3亿美元,进口0.3亿美元,圆满完成两国领导人提出的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5亿美元的目标。

   2006年中柬双边贸易额达7.33亿美元(中方出口6.98亿美元,进口0.35亿美元),同比增长30.1%。中方主要出口产品为电器、纺织品、机电产品、五金和建材等,从柬埔寨主要进口橡胶、木材制品和水产品等。

   第五个受军事援助国家: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巴尔扎耶夫曾对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一项重要的使命是为该国寻求军事和政治保护。

   为此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双方签署了《中哈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款,那就是哈萨克斯坦自愿放弃核武器(可能是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中国向哈萨克斯坦提供军事保障。

   笔者补充一点:哈萨克斯坦不仅与中国签定该法定文件,而且也与俄罗斯签定类似条约。

   1991年12月27日,中国承认哈萨克斯坦独立。1992年1月3日,中哈正式建交。2005年7月,中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是哈对外政策优先方向之一。

   2008年1月23-28日,哈萨克斯坦议会上院议长托卡耶夫应邀访华。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副委员长何鲁丽分别会见托。

   其间,托还访问了广东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会见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2月6日,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致信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表示慰问。

   3月25日,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致信祝贺胡锦涛主席再次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同日,哈议会上院议长托卡耶夫致信祝贺吴邦国委员长再次当选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哈萨克斯坦官兵

   3月29日,哈总理马西莫夫致信祝贺温家宝总理再次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3月30日,哈外交部副部长叶尔梅克巴耶夫表示,哈方支持中国在台湾、西藏问题上的立场。

   4月9-12日,哈总理马西莫夫正式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其间,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分别与其会见、会谈。

   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非资源经济领域合作规划落实措施计划》等合作文件。

   访华期间,马赴武汉参观访问,并接受武汉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5月14日,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四川汶川地震向胡锦涛主席致信慰问。

   2013年09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了会谈。[7]中哈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习主席是第一次出访中亚,意义非凡。呈现出两大亮点:一是“继往开来”。既肯定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过去二十几年的合作成就,也继往开来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亮点二是“高起点”。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经历了从“探索与起步”、“发展与巩固”到“机制化”几个阶段,已经奠定了厚实的合作基础,今后将向更高层次、更高规模、更多元化、更制度化发展。

  第六个受保护的国家:应当是老挝了。

   除上述六国外,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虽然在中印两国的政治博弈中寻求庇护,但此四国也同样接受中国的战略援助和军事支持。

   至于外蒙古国,由于中俄美三国合力因素,算不上中国军事保护的地区。除非有朝一日,外蒙古自愿回归中国的版图,这是后话。

   结盟势在必行,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最方便的选择是以“上合组织”为雏形,以中、俄为两大支点,通过中亚五国,并联合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国,形成一个跨欧亚的安全合作体系。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能源安全、贸易出海口都同时能够得到保障。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一直将“不结盟”作为自己国际交往的一个大的方针和原则。近几年,在每次发表的政府白皮书中,更将“不结盟”作为一个明确的宗旨,重点宣示强调。

   比如,在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

   这一政策指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实给中国争取到了一定的外交空间和灵活自由;但是,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延展和国际化,“不结盟”的原则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一个负面包袱。

   针对目前的国际局势,中国继续恪守“不结盟”的方针,无异于作茧自缚,固步自封。

   首先需要明确,结盟,并不意味着要和非盟友搞对抗,而是要以盟约这种国家间交往的最高形式,划定双方的职责义务,真正建立起国家间的高度互信,从而搭建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安全架构。当然,在遇到盟友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根据条约原则,其他盟友要鼎立相助,共同进退。

蒙古国士兵通过乌兰巴托的苏赫巴托广场接受检阅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危难时,盟友就是“帮手”,就是“亲兄弟”。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当属美国了——可以说,它已经把中国“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最广泛统一战线”等结盟原则做到了极致。

   虽然是世界超强,有着排名第一的经济体,有着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军事、科技实力,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盟友最多的国家,正式签约的带有军事盟友关系的国家多达36个,遍布世界各大洲的战略要地和美国自己划定的全球各大战区。

   每次用兵之前,美国往往先鼓动各路盟友,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没钱没人的出声也行。从一战、二战,再到冷战,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反恐战争,莫不如是。在盟友的站角助威声中,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三管齐下,往往能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与之相比,中国现在奉行的“不结盟”政策,则显得过时和死板,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很多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时,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往往显得形单影只,孤掌难鸣。既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核心盟友来站角助威,也没有什么可以指使的左膀右臂去冲锋陷阵。

   虽然靠着经济利益的诱惑,也笼络了一些各式各样的“战略合作伙伴”,但说到底,那大多是一群“酒肉朋友”——有生意做时“门庭若市”热热闹闹,需要帮忙时则是“门可罗雀”遍寻不着踪影。

   远的例子不讲,就拿这次南海问题的激化、恶化、复杂化为例。中国一直以来推崇的“东盟10+3模式”,本来是着眼于亚太战略安全格局的一次重新整合,眼光可谓独到,运作时也是用尽了心机和血本。

   但是,美国突然横空插过来一杠子,而且一杆子到底,生生把中国苦心经营的“中日韩+东盟”的“10+3”模式,翻手变成了“美日韩+东盟”的新“10+3”模式,中国反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

   这一变局,显示了美国亚太地区盟友日、韩、菲律宾等国的力量和促动。而这种结局,不能不说是中国新版“光荣孤立”的结果。

   其次,因为奉行“不干涉、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秉持着“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处事方针;在不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中国保持一种超脱中立的姿态,谁也不得罪,但谁也不支持。于是,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弃权外交”。这种做法,看似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但其实是里外不是人,两头不落好。

   当事国会觉得中国这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没有原则和立场,而其他旁观的国家也会暗中将中国的超脱解读为“滑头”、不可靠。长此以往,不仅新的朋友交不到,而且原来的老朋友也会越来越疏远,离心离德,甚至反戈一击。而且,这种超然世外的外交模式,放在三十年前可以,但现在绝对适得其反。

   那时候,中国不显山不露水,跟在别人后面还可以“借借光”,顺便“韬韬光”;但现在中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老二”,后背已经被美国老大画成了靶心,想躲都躲不了。你想“和平崛起”,但人家是既不想让你“和平”,更不愿意看到你“崛起”。如果中国现在还扛着“不结盟”的大旗,那就太孤芳自赏,不懂得与时俱进了。

上一篇: 普京真的信不过!中国又一次被俄罗斯“坑”惨了
下一篇: 中国和伊朗联手上演了一场好戏:西方国家看傻了
相关推荐